创新文化犹如肥沃的土壤和新鲜的空气,是整个社会培育创新创造的根基。培育、巩固好这个根基,才能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丨张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在文化建设领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形势,加快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制度保障和培育创新创造的文化土壤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于不断变革和创新创造,文化创新创造也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回顾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从生死存亡走向奋起复兴、中国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进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焕发活力的历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文化建设是最需要创新创造的领域,创新文化是整个社会不断变革和创新创造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文化犹如肥沃的土壤和新鲜的空气,是整个社会培育创新创造的根基。培育、巩固好这个根基,才能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创新创造要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第二个结合”,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通过创造性转化,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文化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以激活生命力;通过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创造,让一切文化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成为反映时代精神、响应人民心声、引领历史进步的民族文化、科学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文化。
加快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形势,为文化创新创造插上科技翅膀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对文化创新创造的内驱动作用越来越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加速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供新平台、新渠道、新空间,也为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新载体、新业态。我们要深刻把握当今时代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趋势,运用科技手段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创新创造插上科技翅膀,培育新的文化产品形态,打造城乡新型文化空间,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大量文化创新创造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三质”:一是质量,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品质,对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品质生活的改善和提升;三是本质,归根到底还是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因此,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着力点,一是质量,新技术、新工艺,解决文化新技术和新能力问题;二是品质,品质服务和品牌塑造,解决文化体制和机制问题;三是本质,即发展先进生产力,解决建设现代文明和文化传承创新问题。
当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视频、无人机、数字动画、线上文娱旅游服务、文化数据资源处理与存储服务等新技术在多个领域的碰撞和融合,为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深圳云上文博会,按照展馆展区分类展示文化产品和项目,利用全景拍摄技术模拟线下展示场景,将线下展览内容在云上平台进行同步展示,并强化网上交易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文博会”。“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作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共享技术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该库素材的原创证明和相关的授权、支付、下载等信息实时上链存证,每一例素材的授权使用均可查证,有效解决了文物数字化资产化的确权保护难题。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融合发展,注重运用新技术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把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新技术、新形势、新要素结合好,实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加快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优势,推动中国进入一个充分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加快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大力实施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破除传统的人才思维定式和管理模式,全面创新人才观念,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的转变需求,加快培养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培育创新型优秀文化人才队伍,需要具备国际视角与本土根基的双向思维。立足国际视角引进世界级一流文化人才,同时坚持本土化取向,重视培育能够走出去的优秀本土文化人才。热衷于吸引海外人才,却对本土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视若无睹;或是只注重文化人才引进的声势和规模,不注重引进文化人才的任用和服务,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都会造成文化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培育创新型优秀文化人才队伍,需要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文化改革发展政策和措施。一是通过建立新型智库、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形式选聘国际顶尖人才担任文化发展战略顾问。二是重点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优秀文化创造力的文创团队。可以通过高薪酬、短期合约的形式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和所用,这能够在短期内形成文化资源和文化项目的爆发力。三是重点培养具有国际化效应的优秀本土文化人才,同时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培养新生代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四是注重引进有创造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哲学和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哲学大师和文化大师可以起到时代风尚引领、社会道德示范和人文精神涵养的作用。五是成立由专业人士运作的“猎头公司”或者委托类似“猎头公司”的专业机构引进创新型优秀文化人才。
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力竞争、创新力竞争,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踔厉奋发,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一定能够推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走向新的辉煌,从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责编】张蓓蕾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14期配资最好平台